•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我国计划到2025年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复合型人才成紧缺岗位!

2022-11-08 01:36:00

我国计划到2025年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复合型人才成紧缺岗位!

日前,教育部官网发文表示,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预计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

该通知指出,这一专项培养计划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毫无疑问,和目前的职场招聘信息一样,该专项培养计划所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我国紧缺复合型人才

综合而言,现场工程师是一个面向多领域的岗位,建筑、工业、制造、电子装备等行业都会设有现场工程师岗位。比如在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主要负责制造现场的异常处理,对产线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合项目主管部署制造任务,为其提供专业性建议等。

我们看一个某公司招聘现场工程师的岗位要求:

负责公司硬件产品的安装、调试、培训事宜;

负责公司硬件产品的维修与保养服务;

维护客户关系,拓展售后业务;

处理客户投诉,提高用户满意度;

支持销售团队,为销售提供售前技术支持。

综合而言,现场工程师岗位主要的特征是拥有横跨多个岗位的多种技能,具备多维度思考能力,并具备团队协调管理能力。正如一些从业者对于现场工程师的描述,他们对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懂一点,能给产品研发指方向,能给产线职工做培训,可以自主给设备更新代码和维护,也可以和老板自如地沟通。很明显,现场工程师就是复合型人才的一种。

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当务之急。随着当前各行各业都呈现出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一个业务的开展,专业交叉特征明显,往往需要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单靠项目经理一人见多识广已经难以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在制造业,“懂机器的不懂软件,懂软件的又不懂机器”已经成为突出的痛点。

那么,既然各行各业都缺少复合型人才,为什么教育部等五部门要特别指出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呢?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制造业升级的大方向;其二是这两大方向上的人才是真缺。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目前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随着国家对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大力推动,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同时,在产业数字化方向上,不仅缺少数字技术、数字研发岗位上的专项人才,同时数字技能人才以及能够提供专业建议的现场工程师也是招聘需求量与日俱增。

有专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过往人们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认知基本就是“码农”类型,是线性的,在某一个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诣,求学者也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人们过去普遍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较低,认为他们主要从事重复性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和行业门槛。并且,在职业统筹上,过去对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方面是比较割裂的,在这种情况下既懂得技术,又掌握技能的人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大的观念转变。

养复合型人才的难点

对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教育部在相关文章中指出,计划提出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项目企业设立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开发建设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有教育界从业者认为,强调现场工程师等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是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迎来重大的改革和发展机遇。过去,履历上写有职业教育便会在职场上“矮人半截”。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有成熟的校企合作经验,缺乏的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师资源,以及高质量的生源。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有望改变这一局面,使得职校生与普通高校生享有平等的机会。

不过,有分析人士也直言,即便是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想要培养现场工程师等复合型人才的难度还是极大的。其中,在高校方面,现有的院校框架体系是以学科划分的,学科专业壁垒明显,如何把握交叉学科培养人才的节奏是一个大难题。如果节奏过快,将会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太大的冲击,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断档;如果节奏过慢,摸索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无法获取到足够的知识,导致最终难以成型,使得社会对复合型人次的风评变差。

除了节奏问题,教育界人士还提到了规模、统筹人、目标偏差和资源统筹等问题。

在规模方面,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一般只瞄准紧缺度高且热门的行业。比如面向数字化升级的现场工程师,一般会强调数据处理、IT、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交叉融合,对于非制造业场景就不再适合。因此,这方面的难点在于既要规模性培养,又要能够对症下药。

在统筹人方面,由于复合型人才属于新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对传统教育体系会有冲击,需要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场所(校企)的统筹规划,目前这方面的领军人才储备也不足,这就是所谓的万事开头难。

在目标偏差方面,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服务于多个行业的,而校企联动的方式很容易出现企业专属型人才的情况,导致相关人才虽然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但是在技能方面指向性过强,很难走向社会大环境,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工作环境。

在资源统筹方面,跨专业培养在各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保障方面需要有不同于单一学科培养的思路和办法,很多时候需要大胆创新、特事特办。过往高校所具备的师资充足、生源优秀等优势如何合理地释放到职校、企业等场景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统筹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现阶段强调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还是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愿景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是显著的,那么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复合型人才后续评估和培养对企业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当前,很多企业的KPI制度对复合型人才都不友好,“不明情况被扣绩效是常有的事”是一部分复合型人才的现状。

写在最后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急迫的、大势所趋的。不过,从单一学科、单一群体到交叉学科融合,既有思维方式方面的障碍,也有组织方面的困难。但即便千难万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脚步不能停,需要从教育规划、产业规划和个人规划等方面多措并举,打造一个充满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社会认可复合型人才,也让复合型人才能够在学业、事业有成的情况下,反哺交叉学科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一批勇敢的开拓者。

计划部门教育部通知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