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特斯拉蔚来自燃背后,电动车如何重建公众信心?

2019-04-26 13:48:00

特斯拉蔚来自燃背后,电动车如何重建公众信心?

外界对于电动车的安全质疑,此前一直在不断积累,借着这两起发生在国内外两大电动车标杆企业身上的事故大爆发了。

4月21日晚间,上海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小区地下车库突然自燃爆炸;22日午后,西安一辆蔚来ES8在维修时燃烧。所幸的是,两起事故都没有人员伤亡。

不到24小时内两场大火,从特斯拉到蔚来,电动车在中国更『火』了。这两起事故大大提升了社会对于电动车的关注度。只可惜影响是反面的,大大提升了社会对于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

更夸张一点说,过去数年社会公众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对于电动车的信心和接受度,恐怕都被这两把火烧光了。

举两个例子,一位资深媒体人士,非常认真地说,以后一家老小一起出行时,再不会开家里那辆电动车出门了。

还有朋友圈里流传的两张让人哀叹的照片,一张是停车场里一辆特斯拉周边空荡荡,没人敢停旁边。另外一张是停车场竖起警告牌:电动车禁止入内。

这两方面的例子,很好地代表了特斯拉和蔚来们面临的公众信任危机:

一是媒体层面,造车新势力们的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等其实在媒体眼中一直是打问号的,现在这两起事故更进一步加大了这一质疑。

二是公众层面,连特斯拉、蔚来这样号称国内外标杆企业,售价几十万甚至百万的电动车,安全性都没保证,普通百姓怎么敢放心去买10几万的电动车?

别说让掏腰包买了,以后见到了可能都要绕道走。

即便抛开媒体所秉承的观察质疑的立场不谈,新造车企业在车展上展出的外表光鲜的产品,在懂车爱车的人眼中依然有『毛坯房』的感觉,从设计到工艺都有不少待改进之处。

再加上行业专业人士的私下多种『剧透』,不少媒体人士其实对于造车新势力们的品质、安全漏洞一直有所耳闻。

比如被视为全球电动车领跑者的特斯拉,不止一位汽车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私下透露过,像特斯拉那样技术水准甚至续航里程的电动车,自家车企也能造出来,但是无法通过品质控制部门的检测。

因为高续航里程背后就是大量电池组,电池数量越多、能量密度越高、充放电功率越大的产品,往往发生故障的概率也就越高。

而按照传统车企的安全与品控标准,特斯拉那样高续航里程的电动车,在出厂时是无法达标的。甚至有人直言,特斯拉之所以能比传统车企巨头们更早推出电动车,续航里程还领先,很大一个原因是其敢于突破传统车企不敢突破的『安全底线』。

传统车企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过程中积累的品质控制与安全方面的经验与标准体系,决定其在电动车等新生事物上难免要『保守一些』。

还有有中国版『特斯拉』之称的蔚来一直力推的换电技术,业内也一直有不少疑问,除了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有豪华品牌车企高管表示,其曾在换电道路上研发了5-6年,最终因为安全问题放弃。『安全碰撞测试不达标,品控部门不放行。』

因此,媒体和公众对于造车新势力们的态度也不是整齐划一,一部分相对温和些,认为即便产品不完善,但造车新势力们在营销、服务和渠道方面确实有创新,持肯定开放态度,甚至身体力行成为其用户;有些则激进些,认为产品和技术根本不过关,营销上忽悠媒体和公众,该痛批。

眼下特斯拉和蔚来们需要担心的是,接连不断的安全事故,极大动摇了温和派对于自己的信心。

特斯拉此前在全球已经有不下50起事故,如果说以前的安全事故,有些还可以『甩锅』给客户滥用自动驾驶功能、充电桩等外部原因,但这次事故则很难甩锅,因为车辆自然爆炸时没有充电,也没有在路上,而是在停在车库完全静止的情况下,很难甩锅给外因。

当然,特斯拉这起事故的最终原因还要以消防等专业机构调查的结果为准。但此事已经极大地影响了车主们的信心。这次事故中特斯拉车主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爆炸半小时前还在车里』,估计不少特斯拉车主都看了心头一凉。

蔚来这次起火事故,表面看来是跟特斯拉事故太近跟着『躺枪』了,但偶然背后是否有必然,在蔚来等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综合技术实力还不及特斯拉的情况下,大家共同的担忧是:即便没有这次,也可能会有下次。

外界对于电动车的安全质疑,此前一直在不断积累,借着这两起发生在国内外两大电动车标杆企业身上的事故大爆发了。

不由得想起早在电动车推广之初,有业内专家预警:如果不重视安全,几场大火,就会把整个电动车行业拖入深渊。如今看来,并非危言耸听。在新能源补贴大退坡的情况下,不知道近期这两起电动车事故,是否会成为改写电动车市场走势的『黑天鹅』事件。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目前看电动车依然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大趋势大方向,特斯拉和蔚来们要想继续保持电动车行业标杆的角色,也要担当起责任,在安全、品质控制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把安全放到首位。

接下来,特斯拉和蔚来等造车新势力,都要回答以下两方面问题,才能重新赢得外界信任。

一是,自家的产品是否真的安全?通过了哪些严苛测试?二是品质控制是否和传统车企一样严格甚至更高?

至少在电动车大热的这几年,造车新势力们传递更多的是自己产品如何科技智能,用户服务如何用心;对于业界流传甚广甚至媒体公开质疑的产品和技术问题,则很少有资料详实、令人信服的刚正回应。

即便造车新势力宣称自己在以上两个问题上做的很好了,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电动车的安全问题,加大监管力度。即便参加认证测试的车辆没问题,生产线上大规模批量生产则未必能保证同一水准。

即便在传统车领域,生产一致性问题一直是中国车企的一个软肋,每次质量部门抽检都会有大名鼎鼎的企业『上榜』。造车经验并不丰富、时间紧任务重的造车新势力们恐怕也很难避免这个坑。

今年年初参加充电联盟的一次行业会议,北京市政府的一名官员对于前来参会的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谁出了安全事故,谁退出北京市场。希望今后电动车领域质量监督治理也能有这样的『铁腕』。

一百多年前,电动车因为更先进内燃机技术的出现而被搁置,一百多年后,电动车不能因为安全问题不过关再折进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羹的案例比比皆是,而葬送公众对电动车消费信心,也只需要一两次轰动社会的『爆燃』事故。

重建特斯拉电动车数年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