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半导体供应链暗藏巨雷,原厂、分销商风险大增

2022-07-10 10:05:00

半导体供应链暗藏巨雷,原厂、分销商风险大增

受到疫情以及全球贸易环境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芯片短缺已经持续将近两年之久。受到市场的利好,企业纷纷涌入这个赛道,也导致一时间人才稀缺,工资暴涨。但如今,这一趋势似乎已到了明显的拐点,而埋藏在供应链中的这颗巨雷,不知何时就会爆发。

消费电子类芯片需求骤降

进入到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的疫情反复,俄乌冲突仍然延续,叠加此前因疫情积累的消费需求已经本释放完毕,从今年以来的智能手机销量下滑便可见一斑。此前知名分析师郭明錤爆料称,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今年已经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

不仅砍掉大量手机订单,郭明錤还表示,如手机元器件中的射频芯片已经出现显著库存,预计射频芯片库存可供未来6-9个月的需求。如知名射频芯片厂商Skyworks、Qorvo等已开始祈求中国手机企业购买更多的射频芯片,以避免芯片库存进一步挤压。

在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112亿台,同比下降11%。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显示,一季度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6934.6万部,同比下滑29.2%,下滑程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近期,包括美光科技、AMD、英伟达等多家芯片制造商纷纷表示,受通胀上升与经济降温的影响,正在减少消费者的企业支出,预计全球芯片需求将减弱。如AMD削减了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的约2万片7nm和6nm订单,英伟达的台积电5nm制程产品则选择延后一个季度发售,预计砍单量不低于15%。

LongbowResearch分析师NikolayTodorov公开表示,认为需求已经大幅减弱,内存芯片周期正在发生转向。美光首席商务官SumitSadana直言,认为这种转变力度要比任何人的预期都要大,而这些变化正在影响到芯片行业的整个生态系统。

此前,MorganStanley披露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有90%以上的终端市场都在面临芯片供应不足的情况,而现在仍然存在供应限制的市场已经不到19%。

面对这一情况,有多家半导体厂商如英特尔、英伟达已经提出相关警告。英特尔首席财务官DavidZinsner在6月份表示,下半年市场前景将有更多杂音,并且英特尔已经在6月份暂停PC芯片部门的招聘,并采取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同时受到加密货币与游戏需求减弱的影响,英伟达也在缩减人力招聘。

与此同时,从芯片进口来看,中国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芯片进口量下滑了8.7%,已经是中国连续6个月芯片进口量下滑,前五个月芯片进口量降低10.9%。要知道中国在2021年采购超过4000亿美元的芯片,占全球芯片市场份额超60%,如今需求显著下滑,对全球芯片市场而言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汽车、工控成救命稻草,但难以挽回大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消费类芯片已经进入到去库存周期中,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让多种汽车芯片仍处于紧缺的状态。如一些车用功率芯片、车用MCU产品等仍然供需较为紧张,一些IDM厂甚至增加了车规级芯片制造或封装产线。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今许多通用型MCU价格正在快速回落,比如STM32F030系列、STM32F103系列、STM8S003系列等均开始出现平稳降价,其中STM32F103C8T66甚至从3月份的70元降至了30元左右,STM32F103RCT6也从一季度的百元高位跌回2位数价格。

如TI的通用消费类电源管理芯片TPS61021,价格已经从去年的45元最高点跌至当前的3元左右。ADI的AD8606ARZ价格一度上涨至80元,如今回落至50元左右。

但服务器、车用及工控市场芯片需求强劲,如汽车降压转换器TPS54260QDGQRQ1,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10美元左右。ADI的汽车模拟芯片AD8657ARMZ-R7也维持在280元的高位。

同时,市场有传言称,NXP将从7月份起全线涨价15%左右,原因在于部分汽车和工业缺口突出。而安森美的车用IGBT已经暂停接单,供需缺口已达50%以上,MOSFET产品交期普遍在50周以上,车用MOS如NVMFS5C450NAFT1G更是一直处于120元的高位。

上文已经提到,MorganStanley的报告显示,当前仍然存在供应限制的市场已经不到19%,而这些市场主要就集中在汽车、工业、服务器等场景当中。

但这些行业的需求上升很难覆盖消费电子类需求的下降,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消费类电子市场远远大于汽车市场。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235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75415亿元。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在2020年为17347亿元,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649亿元,同比增长3%。

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尽管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便达到80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0000亿元,但相比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并不算大。

如今消费电子市场疲软,需求下降,意味着哪怕汽车市场增长速度是消费类电子下滑的2倍,整个市场也仅仅只是保持不变。一旦市场增长态势放缓,甚至停止增长或者负增长,过去许多埋藏的雷可能就要到爆炸的边缘。

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巨雷

过去几年,半导体市场需求旺盛,也催生了大量新兴的半导体公司,同时下游厂商为了避免自己也遭遇到华为、中兴同样的事,同时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物流问题,在这几年期间开始超额下单。

超额下单的后果是库存的不断升高,不过在过去几年,由于市场中一直处于芯片紧缺的氛围中,因此即便库存高企,也不会感到担忧。不过一旦这种趋势转变,高涨的库存将成为企业沉重的负资产。

上文已经提到,如手机元器件中的射频芯片已经出现显著库存,预计射频芯片库存可供未来6-9个月的需求,就是此前重复下单推高库存的后果。

要知道通常而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库存最好保持在3个月左右,因为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而言,3个月是其售卖的红利期,一旦过了这个时间,产品需求会明显下降。但受到此前芯片紧缺的影响,不少终端厂商以及中间的分销商、现货商都突破了这个警戒线。

如今消费类电子需求下滑,让市场中的相关芯片价格也开始回落。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通用型MCU价格只是较最高的有所下降,但仍然比原来的售价要高得多,如STM32F103C8T66只是降至30元,而原价不过只要3元。证明市场中还有许多人在持货观望,同时市场情绪仍未统一,一旦所有人都选择抛货离场,市场将陷入一片血海,而这个雷何时爆尚未可知,但距离不会太久。

另一个隐患在于原厂与分销商的关系在这几年已经有所改变,从TI带头直销开始,也有不少原厂尝试自己直接对接客户,甚至在芯片紧缺的时间,不少客户直接登门拜访芯片原厂,整个供应链体系开始陷入混乱的状态。

一个最大的改变是,过去原厂与代理商或分销商对接,代理商们是先付账、后拿货的模式。但终端厂商通常是先拿货、后付账的模式,如果没有中间商的存在,原厂与终端厂商就只能看谁强势,就按照谁的模式来。

过去芯片紧缺,大多就按照先付账、后拿货的模式来做,并且还会加价购买,如今需求下降,终端厂商很显然不会愿意这么做了。并且消费电子类元器件产品周期在3个月,但终端厂商并不会一次性购买3个月的产品,而原厂也不可能一次性生产3个月的货,这种矛盾需要中间商去协调。如果是汽车电子类产品,账期甚至可能达到9个月之久。

要知道在过去,许多原厂的客户就是分销商,这也让其资金流非常健康。但这也意味着,一旦需求下滑,原厂从先付账、后拿货的方式,转变到先拿货、后付账的模式,可能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研发投入更是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情况下原厂甚至可能无法继续运营下去。

小结

如今整个半导体市场已经逐渐从火热开始慢慢冷却了下来,许多在这段时间被延长的问题也开始逐渐被暴露。包括市场中库存过高、原厂与终端客户直接对接等,这些风险值得注意。毕竟一旦从高位跌落下来,并不表示只回到原位而已,而是会跌至地下,摔得更惨,因为市场向来都是弹性的。

分销商芯片风险疫情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