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星链两度与中国空间站危险擦肩,“太空垃圾”坐实?

2021-12-29 09:44:00

据《12月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给秘书长的普通照会》(以下简称照会)中指出,美国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在今年前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空间站内三位航天员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危险,为此,尚在建设阶段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实施了两次“紧急避碰”。

照会部分内容 / 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两次紧急避碰

照会中指出,第一次紧急避碰发生在2021年7月1日,星链-1095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届时,星链-1095卫星降低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后,并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而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的轨道高度正好在390千米左右。

第二次紧急避碰发生在2021年10月21日,另一颗卫星星链-2035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该卫星并非维持在某一轨道高度,而是在连续轨道机动状态,中国空间站对其机动策略未知,也无法评估具体的轨道误差,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又一次实施了紧急避碰。

为此中方根据“太空宪法”《外空条约》第五条发出通知,提醒并告知缔约国和联合国秘书长。且根据条约第六条原则规定,即便是SpaceX这样的非政府部门进行的航天活动,也要由其所属国家承担国际责任。

“擦肩”的起因

要想了解这两次事件的起因,我们必须先要了解变轨的概念。在运行阶段,人造卫星、空间站和宇宙飞船等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变轨的情况,比如发射过程中的升轨、对接中的变轨或是提早规避太空垃圾的变轨等等,此外维持既定轨道高度的飞行器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也需要再度升轨。正因所以,380千米到400千米成了中国空间站需要注意的轨道范围。

星链-1095卫星的平均轨道高度 / In The Sky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紧急避碰事件中的星链-1095卫星,该卫星已经于今年9月19日正式退役,上图是该卫星的平均轨道高度图。可以看出,星链-1095从五月到六月左右开始了退役降轨的过程,但在接近7月1日的前一段时间里,一直维持在380千米左右的高度,与照会中的说明一致。从其他的星链卫星退役降轨图来看,这样的维持时间并不规律,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空间站采取了预防性的紧急避碰。

星链-2305轨道高度 / ORBITING NOW

第二次紧急避碰事件面对的则是发射成功后,仍在升轨阶段的星链-2305卫星。由上图可以看出,10月21日左右该卫星的轨道高度达到了386千米左右,接近再次发生。从星链卫星的轨道历史来看,难以判断该卫星接下来的升降轨策略,中国空间站再次紧急避碰。直到11月份,该卫星才达到550千米左右的既定轨道高度。

星链的“威胁”

如此看来,现在的星链已经对我国空间站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胁,要知道这还只是不到2000卫星的在轨状态,就已经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相关事件,而美国FCC已经批准的星链卫星数量达到12000,这些卫星的升空、退役乃至故障都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

以SpaceX的说法,如此多的星链卫星是为了扩展其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更是声称星链已经具备自主避碰的设计。从今年星链卫星主动避开俄罗斯卫星碎片也可以看出,星链卫星确实具备这一能力。但由于其避碰策略未知,中国空间站在搭载航天员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提前实施避碰。

聂海胜在轨拍摄照片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这种避碰对于飞行器本身的性能都是一种考验,星链这种大小的卫星其实探测识别起来相当简单,但像Swarm的SpaceBEE这种微型卫星识别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此外,紧急避碰对于飞行器的动力系统也是一种挑战。尽管中国空间站不惧这些挑战,但这些能规避的风险自然还是规避掉最好,这也是中方提交该照会的原因之一。

稍微可以让人安心一点的就是在这12000枚卫星中,尚未发射的绝大多数星链卫星运行在非静止轨道(NGSO)上,高度范围为335千米到346千米。但考虑到这庞大的发射数量,难免不会对其他的太空活动造成影响。

其实不止是中国空间站,其他空间飞行器将来也有可能受到星链的威胁,不少人怀疑星链甚至会对美国自己的太空行动造成影响,但与他国的空间飞行器发生碰撞的话,就属于国际事故了。

今年8月份,欧洲一研究机构通过分析Socrates卫星碰撞评估数据库,得出SpaceX的星链卫星如今每周都会发生1600起小于1km的近距离接近事件,几乎占据了每周总事件数的一半。这1600起接近事件中大部分发生在两个星链卫星之间,除去这些事件之外,仍有500起星链卫星与其他空间飞行器发生的接近事件。该研究还指出,如果继续任由星链卫星发展下去的话,SpaceX将包揽90%以上的接近事件。

愈发严峻的轨道形势

尽管现在国际倡导的理念是太空是一种共享资源,但在特定的轨道范围内,它依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SpaceX的星链大量发射卫星其实是一种“抢地”行为,以商业活动对科研活动造成了干扰甚至威胁。

1967年生效的《外空条约》虽然在各缔约国之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对于各国的商业发射活动仍是没有太大制约的,甚至可以说是名存实亡的。随着今年国外各大太空商业巨头纷纷开始涉足太空,如果SpaceX之类的企业不做好与各个国家机构的及时有效沟通,在没有强有力的管束下,太空科研的形势或许会变得更加严峻。

危险中国组合空间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