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大数据杀熟或成常态,监管措施还在路上

2021-03-05 16:41:00

大数据杀熟或成常态,监管措施还在路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也颠覆了不少行业。其中,互联网行业就颠覆了出行领域,蓬勃发展的网约车市场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便捷。但是,网约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现在人们时不时会谈到的“大数据杀熟”。

近日,“手机越贵打车越贵”的话题成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事情起因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带领团队做了一项“2020打车软件出行现状调研报告”。该团队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和重庆五座城市做了实地调研。通过7个打车平台得到了836个样本数据,最后结果显示,苹果手机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而在不是苹果手机的情况下,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苹果和非苹果手机用户“被舒适”的订单比例

这份打车软件出行调研报告经过媒体的报道过后立刻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表示这简直是大数据割韭菜,能精准收割。由此,借着这个话题,网友们讨论起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大数据杀熟”其实不算是一件新鲜的事,早在很久之前网络上就对这件事引起过好几次激烈的讨论。

“大数据杀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去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CNMO就曾报道过“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期间又用另一台手机结账。结果发现,在同一商家购买同一件商品,注册12年的高级账号会员反而比注册5年的普通账号要贵25元。通过仔细对比,韩女士发现,普通账号页面多了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

美团被曝杀熟外卖会员

除了网购平台存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外,外卖平台也有这个现象。同样是2020年,有自媒体用户发了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曝光了美团外卖存在提高会员用户配送费的情况。

文章作者表示,自己开通美团会员后,发现经常点的一家店铺,配送费一下子由原来的2元变成了6元。作者称,不仅是一家店有这种情况,几乎所有开通美团外卖的用户都要承受每单多出1至5元的配送费。

这篇文章发布以后立马引爆了舆论,无数网友和媒体都在讨论这件事,新华网甚至发网评称大数据杀熟是“不顾吃相,要改!”互联网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网络平台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购买能力,大刀霍霍“砍”向“熟客”。

大数据杀熟已成常态,而监管措施还在路上

互联网的发展除了颠覆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外,还让我们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在旧时代行得通的规则和法律已经渐渐变得不太适用,而能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法规却还没有完善。

就拿大数据杀熟来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仅有部分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适用于某一个行业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法制化监管。

2019年,针对在线旅游行业中大数据杀熟等行为,文化和旅游部研究起草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该暂行规定也于2020年8月20日发布,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关于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该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2020年是社区团购行业飞速发展的一年,无数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这个行业。在行业野蛮发展的时候,自然是少不了侵犯用户的个人权益进行大数据杀熟。2020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召开了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和滴滴等六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参加了该会。在这场行政指导会上,相关部门特别提到,不得利用数据优势“杀熟”,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虽然在个别大数据杀熟特别过分的行业中,相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有更多和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没有制定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无从进行监管。

总结

这个世纪以来,互联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们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个人隐私在众多互联网企业眼中已经算不上秘密了。在日常使用各种App时,我们的出行轨迹、购物习惯、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个人隐私已经通过网络上传到了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库中。而它们利用收集上来的用户数据,为我们做了一张详细的用户画像,这个画像甚至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

当这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收集的用户个人隐私并制成详细的用户画像以后,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大数据为用户们“量身定做”消费陷阱。你是新加入的用户?好的,我给你多发点优惠活动券,把你留下来,优惠多多记得多来哦。你是老用户,花的钱还不少?好的,大户人家应该不差那么几块十几块的,我给你悄悄把配送费、服务费啥的提高一点,应该发现不了吧?就这样,很多老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割了韭菜”。

企业是逐利的,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也觉得无可厚非。但是,当互联网企业利用自己的数据优势,对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时,它们便成为了大家深恶痛绝的对象。其实,企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出色的售后才是最吸引消费者的点。而利用用户个人隐私进行大数据杀熟,或许用户一时半会感觉不到,但是一旦被发现便会引起强烈的恶感,从而损失更多的用户,这样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pj

大数据互联网时不时便捷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