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苹果供应链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1-06 15:19:00

苹果供应链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冠疫情肆虐下,“不确定性”成为大家频繁使用的话语。一些人觉察到,控制或许是幻觉,苹果则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把掌控权握在自己手里。

在电子行业,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而是围着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转。作为在消费电子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品牌,苹果多达800家的供应商遍及全球,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界的目光。

在剧变的2020年里,苹果也带来不少震撼产业的变化。首度在Mac系列产品中采用自研芯片,“变芯”显而易见;与此同时,由政经局势变化及新冠疫情牵引的供应链策略调整,则有着更加微妙且值得言说的空间。

苹果变心?

在开启苹果“变心”这一话题的讨论之前,首先要确认,我们讨论的是哪一回事?围绕苹果产业链过去一年发生的变动,各方实则有着不同的解读。

去年下半年的两起并购案,被视作苹果“变心”的例证。

7月,来自台湾地区的苹果代工厂纬创宣布将昆山组装厂卖给大陆的立讯。进入8月,大陆玻璃机壳厂蓝思科技宣布以现金99亿元,收购台湾金属机壳厂可成科技旗下的两个泰州工厂。

对大陆来说,这一系列事件意味着:大陆厂商正进一步打入苹果供应链,并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作为进击苹果供应链的排头兵,立讯自收购昆山厂后开始涉足iPhone代工。虽然蓝思还在布局零部件,也被认为有着入局iPhone代工的野心。

事实上,比起大陆厂商崛起的论调,更多声音则表达了对苹果供应链离开大陆的担忧。近年,受大陆竞争力结构转换、土地、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苹果产业链部分迁至印度、越南等地的消息频传。

此前有传闻,多家苹果供应商曝出,苹果持续对其施压,要求它们将15%至30%的生产业务搬出中国大陆。

苹果的三大代工厂为鸿海、和硕和纬创。消息显示,和硕决定赴印度设厂,鸿海和纬创计划加码对印度投资。其中,鸿海已于2020年在印度启动iPhone11的生产。

近段时间,台湾地区的正崴科技将在印度新工厂量产苹果产品的消息,更是被视作苹果印度版图扩大的又一注脚。

为何“变心”

当前的制造转移,其主导者自然是位居产业链核心的苹果。供应链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关注苹果这一国际大厂的动机与策略,有助于快速厘清脉络。

整体而言,疫情和地缘冲突作为当下两大变量,正左右着苹果供应链的重构策略。

今年5月,苹果发布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苹果CEO库克本人拒绝对供应链终端风险作出回应。史无前例地,库克表示,由于“短期内缺乏可见度和确定性”,苹果将不会发布第三财季业绩预期。

疫情期间,苹果分布世界各地的代工厂及总部原型机的生产都受到严重冲击。苹果不仅将iPhone 12的发布时间推迟一个月,还被迫分两批推出。

时间推回到疫情以前。2018年开始,关于鸿海扩大中国大陆以外地区苹果产能的消息不断。在“脱钩”语境中,苹果供应链显示出转移动向。

日经中文网撰稿人柯隆指出:以往的产业链主要是提高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除了要提高效率以外,还要保证其稳定性。跨国公司都在重新设计后疫情时代的新型供应链,目的是应对各种风险。

国际冲突激化的背景下,生产体制的集中带来负面影响,苹果积极分散供应链风险。而在疫情催化下,苹果避险的决心变得更为坚定。

围绕大国竞合,美国新总统上台后的政策成为新的观察重点。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即使拜登上台,也会在该强硬的地方秉持强硬态度。也就是说,因疫情按下暂定键的供应链迁移,或许在后疫情时代该变还是会变。

苹果的心思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苹果将代工订单全部交给台企,大部分在中国大陆制造,但今后大体上一分为二的构想正逐步被敲定。换言之,苹果采取了一种双重战略。

一方面,苹果仍积极培育中国大陆本土供应商。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文衡认为,苹果手机的制造走向更深一层的在地化:“不但要在中国大陆制造,还要由中国大陆的本土厂商负责。”

另一方面,苹果推动供应商生产业务加快离开中国。市场普遍认为,针对在中国大陆市场以外销售的智能手机,苹果将把生产地的中心改为印度。

苹果公布的前200大供应链清单显示,从2018年到2019年一年之间,苹果大增17家大陆企业为主要供应商。事实上,过去十余年,苹果供应链格局都在明显向大陆倾斜。

苹果为何青睐大陆厂商?

除了市场、完备的供应链配套等广为人知的比较优势,陆厂近年提升的技术实力也值得一提。

Toni Sacconaghi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以往苹果以投资协助生产商,换取所需零组件作为在大陆供应链运作方式。但近两年苹果减少对大陆供应链设备投资,总计50亿美元。”Toni Sacconaghi推断,这可能是苹果对大陆厂商增加信心,不再认为一定要靠投资协助供应链,因此降低投资份额。

另外,苹果在生产端与大陆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也意在增强自己的话语权。苹果不仅扛起概念股企业的营收和股价,还肩负着庞大的就业任务,而保就业是大陆政府近年的重要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类似字节跳动这样的事件发生时,苹果没有受影响的原因之一。

围绕印度等市场的代工生产体制的调整,则可获得两大好处。首先,避免生产过度集中中国,承受较高的关税风险。其次,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印度的人力成本优势如何?从最近的苹果印度代工厂暴动事件可以略知一二。

据《印度时报》报道,薪资汇款问题是引发“暴动”的主因。公司答应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每月21000卢比(约1863元人民币)的薪水,最近几个月甚至减少至12000卢比(约1065元人民币)。反观大陆,工厂人工费本就远高于印度,在最近数年更是增至2倍以上。

顺应苹果供应链一分为二的潮流中,印度政府也在发力。今年6月,莫迪政府宣布,要吸引全球智能手机和相关零部件厂商投资印度。为此,印度政府将提供价值约5000亿卢比(约合66亿美元)的财政激励和配套设施。

整体来看,不管是走向大陆还是去往印度等地。尽管方向不同,却都指向苹果一贯的生产竞争力追求,及其全球供应链避险策略。有观点认为,不管目标国家是否准备好,国际大厂都在积极分散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厂商谋转型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萧闵中认为,中国大陆占苹果营收比重较高,且中国供应商已拥有强大的产业聚落,基础建设较东南亚、南亚更为完备,预计今后几年苹果的主要产能仍以中国大陆为主。

也就是说,苹果部分产业链拆分虽是必然趋势,但实际进展不会太快。不过,着眼于未来,不少厂商已经做出积极回应。

和硕董事长童子贤此前在谈及大陆供应链崛起表示,台湾地区厂商若要保持竞争力、维持好的发展,必须慎重选择最有竞争力的安排。

有观点认为,鸿海的竞争对手即纬创、和硕都会卖厂给立讯。未来,三家联盟有望开展零部件互通有无等大量业务合作,获得成本优势。

大陆地区的苹果供应链厂商也已经有所行动。深天马、欧菲光、领益智造等供应链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印度市场。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立讯等企业则在越南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

苹果好看,却不一定好吃。针对供应链厂商利润空间被压缩、客户集中度较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两岸厂商也在积极求变。

寻找新的商机,是二者重合的策略。

鸿海计划未来结合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通讯的新兴技术发展三大新兴产业,从过去劳力密集的代工之王,逐渐转型为科技巨擘。

内地厂商方面,蓝思科技、长盈精密、欧菲光等,都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汽车电子。

结语

新冠疫情肆虐下,“不确定性”成为大家频繁使用的话语。一些人觉察到,控制或许是幻觉,苹果则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把掌控权握在自己手里。从“变芯”到“变心”,从产品到供应链,苹果都在不断增强其竞争优势。

过去十年,领先的硬件创新能力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支撑了苹果坚实的基本面。而在2020年,苹果更是一跃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不容忽视的是,业务之外,回购、拆股等影响股市的手法,也是苹果“神话”的修辞。
责任编辑:tzh

芯片频繁控制疫情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