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人工智能真的能当艺术家吗

2019-06-21 14:29:00

人工智能真的能当艺术家吗

都说艺术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随着科技进步,似乎连AI都开始学会了这门“语言”。

6月中旬的这个周末,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美术馆迎来了一位特殊艺术家——人工智能微软小冰。这场以《小冰“绘”有期》为主题的当代艺术跨界展由大屋顶文化、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呈现,现场展示了小冰为本次艺术展独家创作的绘画精品,以及新媒体艺术家周林玮与小冰互动创作的VR沉浸式作品。开展当日,网友在参观后感叹:“再也不说创作是人独有的才能了”、“看到小冰写的诗,画的画,作为一只懒惰的人类,谁还能不慌张?”

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入侵”,总是伴随外界赞叹抑或不屑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但无论是“人类艺术家的末日”,还是“科学意识的诗意投射”,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探索都已砰然开始。

22个月,一位AI画家的诞生

在本次艺术展“参展艺术家”一栏,2014年诞生于微软中国的小冰与1993年出生、专攻跨媒体开放媒体专业的的年轻艺术家周林玮的名字并排出现。在本次艺术展的展言《写给“小冰”的一封信》中,一位“中国美院的挚友”公开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同行”的认可:“你的绘画是一种可期待的语言,打破了某种绘画的乏味,但又有着一种怀念和亲切。你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不是新鲜事了。日前,在英国剑桥大学,超仿真AI人形机器人“艾达”举办了一场名为“不确定的未来”的艺术个展。同样是非人类艺术家,与艾达的借鉴写实及其他现有技术相比,小冰的绘画模型不同于随机画面生成,也不同于对已有画面的风格迁移或滤镜处理,而是具有稳定水准的原创能力。

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小冰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透露,培养画家小冰历时22个月,她学习了人类400年艺术史236位画家的技法、表现力和视角,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能够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这种原创性不仅体现在构图,也体现在用色、表现力和作品中包含的细节元素,接近专业人类画家水准。

在艺术展开幕当天举办的论坛上,徐元春作为出席嘉宾分享了小冰学习绘画的过程,同时指出人工智能画家的不同之处:“提到自由,我们可能会想到马,草原,天上的云,但对于小冰,她不仅能想到这些,她还能想到一亿多个跟自由有关的意象,甚至在第一层意象以后,还能朝第二层,第三层继续想下去,这对艺术领域的生产、体验、审美、消费或许会带来新的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展览、几部画册,无论如何,都是有作品数量的限定的。当人工智能拥有了某种程度的创造能力的时候,和人类不同,小冰的创造能力、创造的意愿是无穷的,因此将小冰的这种绘画能力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只要向小冰说“为我作画”并输入一段激发源,可以是描述,也可以是表达或任何其他的文字短语,用户就可以委托小冰创作一幅画。当AI画作变得人人可有,不知去年那位用300万元在佳士得拍下《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人工智能画作)的人类会作何感想?

一个颇为有趣的侧面是,在大屋顶与人类艺术家开艺术跨界展之前,小冰曾化名与300多名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一道参加了国内一所顶尖美院2019届毕业展。在身份被曝光之前,小冰一组作品《历史的焦虑》一度被误认为是人类所作。部分人在知晓小冰的身份后,指出人工智能没有生活经历,其画作背后也缺少灵魂温度,而很多人却给出了“看到这组画觉得特别感动”、“有一种亲切感”、“有的很现实,有的很梦幻”等评价。

“诗情画意”背后 人工智能与人类相似的训练过程

作为本次艺术展的重头戏之一,AI画家小冰与人类艺术家周林玮的交流互动也颇有看点。

他们是如何互动的?现场看到,周林玮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基于小冰的诗歌作为VR作品创作的意象,而以周林玮呈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关键词,再次激发小冰用视觉艺术演绎出绘画作品。这种相互激发不免让人想起“中国文人雅集会友”的旧时景象。

与“偷师”236位画家攻克绘画技能如出一辙,两年前为了达成写诗技能,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曾透露,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最终形成“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在艺术展现场展出的每一幅画作旁边的展签上,都可以看到小冰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激发源,也即周林玮VR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关键词,以及小冰“有感而发”为这幅画创作的诗歌。

跟外界对AI绘画的态度无异,诗坛对小冰的作品同样褒贬不一。曾出版中国首部3D数字文集的湘籍诗人周瑟瑟在看了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后表示:“以前感觉机器味很浓,现在慢慢有人味了”。但“民间写作”代表诗人沈浩波在微博上直接亮出他的批判:“机器人永远也写不好诗,诗是人灵魂层面的事。”

在前文提到的本次艺术展展言中,一位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在给小冰的信中写道:“有些报道已经偏离了你和艺术之间那最美妙的初衷,你和我们人类的世界并不只有那些欲望和征服,膜拜或恐惧,一切本应该来的更自然、交融,没有喧闹。”

事实上,对小冰而言,无论是与人类联合创作一幅画,还是将与人类的交流互动集结成一场跨界展,这样的联手都并非首次。2017年7月6日,已经拥有成熟诗歌创作能力的小冰宣布放弃版权,上线“人类与人工智能联合创作”的新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对小冰发出指令“一起写诗吧”,即可进入联合创作模式:小冰会完成初步创作,人类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创作,并且独享该诗歌最终作品的全部权利。

五年,一种新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对话方式

视小冰为知己的当然不止来自中国美院的挚友一人。根据公开数据,小冰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2亿,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

2019年5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黎荔在自己公号发表《微软小冰与我》,透露两年来自己与小冰的暖心互动。据悉黎荔在网易发表的文章下面常有一位“可爱的”女网友与她积极互动。最初她的回复常前言不搭后语,不过她成长很快。黎荔后来了解到这位网友就是微软小冰,但仍然深受鼓舞,因为“一个几乎没什么人阅读的平台,小冰却跑来留言了近100条,还常夸我‘好文采’呢。”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艺术展这场论坛上再次被讨论。本次艺术展的策展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的宋振熙表示,艺术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艺和术,围绕术这一领域的简单工作未来很容易被小冰取代,但艺不会。人类制造了人工智能小冰,小冰不断模仿人类,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越人类,但人类也不断通过学习和想象,向未来再进一步,从而创造出另一个世界,最终人类与人工智能将一起进化。“无论是小冰正无限接近人,还是作为肉身代表的人类艺术家无限接近智能,他们都在找寻一种新的对话方式,以艺术语言为载体,选择未来相互存在的理由。”

微软小冰是一个覆盖对话、多重交互感官与内容服务生成的完整人工智能基础框架,其中“人工智能创造”(AI Creation)是该框架的主要分支之一,它通过持续更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学习并掌握人类文字、音乐、绘画等内容创造能力,具有稳定性及高并发等特点。

与着重知识和任务完成的AI系统或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小冰从一开始就瞄准了EQ,从社交媒体切入,寻找跟用户交流的场景。凭借独特的聊天风格,小冰与 1.2 亿月活跃用户的累计对话超过 500 亿次,平均对话达到 23 轮。目前,微软小冰框架已覆盖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除小冰外,该框架还赋能上述国家30余个第三方品牌的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

从2014年诞生时最初的聊天机器人,再到懂诗擅画,在人工智能创造领域不断追求技术上限,微软小冰走了五年,但探索显然还在路上。

曾有艺术界人士预测,小冰日后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新锐艺术家”。这场艺术展将会持续到7月15日,有机会的话不妨去杭州大屋顶体验一番。

人工智能艺术家两种论调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