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首次量产至今8年时间,沟槽栅SiC MOSFET的发展现状如何?
2023-03-18 00:07:00
SiC MOSFET的发展历史其实相当长远,全球SiC产业龙头Wolfspeed的前身Cree公司,其创始人之一John Palmour在1987年申请了一项涉及在SiC衬底上生成MOS电容器的结构,这项专利后来被视为促成SiC MOSFET诞生的关键。
不过,由于衬底良率、制造工艺等问题,直到2011年SiC MOSFET才正式实现商业化,彼时的Cree推出了市场上第一款SiC MOSFET,采用平面栅结构的CMF20120D。到了2015年,罗姆率先实现沟槽栅结构SiC MOSFET的量产,这种结构更能够发挥SiC材料的特性,工艺更复杂。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SiC MOSFET的技术路线上,沟槽栅已经被认为是更有优势的方向。
平面栅和沟槽栅有哪些区别?

平面栅结构 图源:基本半导体
从结构上看,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结构的SiC MOSFET是指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就是呈现“平面”分布,沟道与衬底平行。平面栅工艺相对简单,容易实现较好的栅氧化层质量,有较强的抗电压冲击能力,实际应用中可靠性更高,在过载工况下也不容易被损坏。
不过相对地,对于MOSFET而言,器件导通能力取决于元胞间距,元胞间距越小、密度越高,导通电阻以及开关损耗就越低,同时还能提高器件的耐压能力,降低器件尺寸,提升功率密度。但平面栅由于栅极是横向,所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元胞间距的缩小,为了进一步缩小元胞间距,沟槽栅结构取代平面栅就成了目前的功率芯片厂商的产品趋势。

沟槽栅结构 图源:基本半导体
沟槽栅结构是指栅极电极位于源极电极下方,在半导体材料中形成一个“沟槽”。同时也能从上图中看到,沟槽栅结构中的沟道和栅极是垂直于衬底的,这也是与平面栅结构的一个显著区别,正因为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功率芯片的元胞间距大幅缩小,在性能上展现出比平面栅SiC MOSFET更低的导通电阻、更强的开关性能、更低的导通损耗等。
但沟槽栅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结构上沟槽栅SiC MOSFET需要在基板上挖出沟槽,将栅极埋入形成垂直沟道,工艺显然相比平面栅更复杂,良率、单元一致性都较差。同时,沟槽栅SiC MOSFET中的二氧化硅栅极所承受的电场强度比在硅基IGBT/MOSFET中高很多,因此栅极氧化层的可靠性会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栅极氧化工艺等方式解决,或是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改善栅极底部电场集中的问题。
沟槽栅SiC MOSFET发展现状
罗姆作为最早量产SiC MOSFET的厂商,在2010年率先量产平面栅SiC MOSFET之后,在2015年的第三代产品上又再一次夺得先机,率先量产双沟槽结构的第三代产品。正如上文的沟槽栅结构示意图中一样,SiC MOSFET一般是单沟槽结构,即只有栅极沟槽;罗姆开发出的双沟槽MOSFET即同时具有源极沟槽和栅极沟槽。
前文我们也提到,为了充分利用SiC材料的高击穿能力,需要改善栅极氧化物处电场集中的问题。罗姆在官方介绍中表示,SiC MOSFET通过采用双沟槽的结构,在测试中可以实现比罗姆第二代平面栅SiC MOSFET降低约50%的导通电阻,同时输入电容降低35%,提升了开关性能。
罗姆2021年推出最新的第四代SiC MOSFET,进一步改进了双沟槽结构,成功在改善短路耐受时间的前提下,使导通电阻比第三代产品又降低约40%;同时通过大幅降低栅漏电容,成功地使开关损耗比以第三代产品降低约50%。按照其产品路线图,预计2025年和2028年推出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产品的导通电阻将会分别再降低30%。
英飞凌的SiC MOSFET采用了不对称的半包沟槽结构,与罗姆几乎是目前业界唯二量产上车的SiC MOSFET沟槽设计。这种不对称的半包沟槽结构能够在独特的晶面上形成沟道,并可以使用较厚的栅极氧化层,实现很低的导通电阻,并提高了可靠性。英飞凌在2016年推出了第一代CoolSiC系列SiC MOSFET,并在2022年更新了第二代产品,相比第一代增强了25%-30%的载电流能力。
目前量产沟槽型SiC MOSFET的国际厂商还包括富士、三菱电机、住友电工、日本电装等,还有更多比如ST、博世、安森美等厂商,都有相关布局,ST计划在2025年推出其首款沟槽型SiC MOSFET产品。从国际厂商的布局来看,沟槽栅SiC MOSFET会是未来更具竞争力的方案。
国内方面,安海半导体、芯塔电子、芯长征科技、中车时代等都已经有相关的专利技术等布局,目前沟槽栅SiC MOSFET的专利竞争较大,特别是日系厂商比如电装、罗姆、富士电机等较为强势。国内厂商入局相对较晚,但相对布局较前的厂商可能会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小结:
总而言之,提高SiC MOSFET性能的几个重要指标,包括更小的元胞间距、更低的导通电阻、更低的开关损耗、更高的可靠性(栅极氧化保护),几乎都指向了沟槽栅结构。从2015年第一款量产沟槽栅SiC MOSFET产品推出到现在过去了8年时间,但市面上能够推出量产产品的厂商并不算多,在目前整体SiC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提前布局合适的技术路线,才有机会在未来新的应用市场上占得先机。
不过,由于衬底良率、制造工艺等问题,直到2011年SiC MOSFET才正式实现商业化,彼时的Cree推出了市场上第一款SiC MOSFET,采用平面栅结构的CMF20120D。到了2015年,罗姆率先实现沟槽栅结构SiC MOSFET的量产,这种结构更能够发挥SiC材料的特性,工艺更复杂。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SiC MOSFET的技术路线上,沟槽栅已经被认为是更有优势的方向。
平面栅和沟槽栅有哪些区别?

平面栅结构 图源:基本半导体
从结构上看,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结构的SiC MOSFET是指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就是呈现“平面”分布,沟道与衬底平行。平面栅工艺相对简单,容易实现较好的栅氧化层质量,有较强的抗电压冲击能力,实际应用中可靠性更高,在过载工况下也不容易被损坏。
不过相对地,对于MOSFET而言,器件导通能力取决于元胞间距,元胞间距越小、密度越高,导通电阻以及开关损耗就越低,同时还能提高器件的耐压能力,降低器件尺寸,提升功率密度。但平面栅由于栅极是横向,所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元胞间距的缩小,为了进一步缩小元胞间距,沟槽栅结构取代平面栅就成了目前的功率芯片厂商的产品趋势。

沟槽栅结构 图源:基本半导体
沟槽栅结构是指栅极电极位于源极电极下方,在半导体材料中形成一个“沟槽”。同时也能从上图中看到,沟槽栅结构中的沟道和栅极是垂直于衬底的,这也是与平面栅结构的一个显著区别,正因为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功率芯片的元胞间距大幅缩小,在性能上展现出比平面栅SiC MOSFET更低的导通电阻、更强的开关性能、更低的导通损耗等。
但沟槽栅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结构上沟槽栅SiC MOSFET需要在基板上挖出沟槽,将栅极埋入形成垂直沟道,工艺显然相比平面栅更复杂,良率、单元一致性都较差。同时,沟槽栅SiC MOSFET中的二氧化硅栅极所承受的电场强度比在硅基IGBT/MOSFET中高很多,因此栅极氧化层的可靠性会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栅极氧化工艺等方式解决,或是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改善栅极底部电场集中的问题。
沟槽栅SiC MOSFET发展现状
罗姆作为最早量产SiC MOSFET的厂商,在2010年率先量产平面栅SiC MOSFET之后,在2015年的第三代产品上又再一次夺得先机,率先量产双沟槽结构的第三代产品。正如上文的沟槽栅结构示意图中一样,SiC MOSFET一般是单沟槽结构,即只有栅极沟槽;罗姆开发出的双沟槽MOSFET即同时具有源极沟槽和栅极沟槽。
前文我们也提到,为了充分利用SiC材料的高击穿能力,需要改善栅极氧化物处电场集中的问题。罗姆在官方介绍中表示,SiC MOSFET通过采用双沟槽的结构,在测试中可以实现比罗姆第二代平面栅SiC MOSFET降低约50%的导通电阻,同时输入电容降低35%,提升了开关性能。
罗姆2021年推出最新的第四代SiC MOSFET,进一步改进了双沟槽结构,成功在改善短路耐受时间的前提下,使导通电阻比第三代产品又降低约40%;同时通过大幅降低栅漏电容,成功地使开关损耗比以第三代产品降低约50%。按照其产品路线图,预计2025年和2028年推出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产品的导通电阻将会分别再降低30%。
英飞凌的SiC MOSFET采用了不对称的半包沟槽结构,与罗姆几乎是目前业界唯二量产上车的SiC MOSFET沟槽设计。这种不对称的半包沟槽结构能够在独特的晶面上形成沟道,并可以使用较厚的栅极氧化层,实现很低的导通电阻,并提高了可靠性。英飞凌在2016年推出了第一代CoolSiC系列SiC MOSFET,并在2022年更新了第二代产品,相比第一代增强了25%-30%的载电流能力。
目前量产沟槽型SiC MOSFET的国际厂商还包括富士、三菱电机、住友电工、日本电装等,还有更多比如ST、博世、安森美等厂商,都有相关布局,ST计划在2025年推出其首款沟槽型SiC MOSFET产品。从国际厂商的布局来看,沟槽栅SiC MOSFET会是未来更具竞争力的方案。
国内方面,安海半导体、芯塔电子、芯长征科技、中车时代等都已经有相关的专利技术等布局,目前沟槽栅SiC MOSFET的专利竞争较大,特别是日系厂商比如电装、罗姆、富士电机等较为强势。国内厂商入局相对较晚,但相对布局较前的厂商可能会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小结:
总而言之,提高SiC MOSFET性能的几个重要指标,包括更小的元胞间距、更低的导通电阻、更低的开关损耗、更高的可靠性(栅极氧化保护),几乎都指向了沟槽栅结构。从2015年第一款量产沟槽栅SiC MOSFET产品推出到现在过去了8年时间,但市面上能够推出量产产品的厂商并不算多,在目前整体SiC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提前布局合适的技术路线,才有机会在未来新的应用市场上占得先机。
最新内容
- Efuse是什么?聊聊芯片级的eFuse
- 英飞凌推出XENSIV胎压传感器,满足智能胎压监测系统的需
- FPGA学习笔记:逻辑单元的基本结构
- 创造多样信号的万能工具:函数/任意波形发生器
- 位移传感器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与应用
- 开关电源供应器的功能、应用场景以及重要性
- 重庆东微电子推出高性能抗射频干扰MEMS硅麦放大器芯片
- 拒绝一次性芯片,新技术:无线升级芯片
- 芯片迈向系统化时代:EDA软件的创新之路
- 智能安全帽功能-EIS智能防抖摄像头4G定位生命体征监测
- 卫星应用受关注,GNSS导航芯片/模块发展加速
- AI边缘智能分析设备:智慧食堂明厨亮灶的智能化应用
- 美光低功耗内存解决方案助力高通第二代骁龙XR2平台
- 浅谈芯片常用的解密器
- 电路板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影响着机器人赛道的发展前景
- 直播回顾 |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功率半导体器件测试
- 写flash芯片时为什么需要先擦除?
- DigiKey 凭借品牌更新荣获四项 MarCom 大奖
- 高精度3D视觉技术,助力工业机器人实现汽车零部件高效上
- 不只是芯片 看看传感器技术我们离世界顶级有多远
- 加特兰毫米波雷达SoC芯片赋能室内安防新应用
- 所有遥不可及,终因AI触手可及
- 一种基于聚合物的化学电阻式传感器使患者检测更容易
- MTK天玑9300重磅发布:全大核时代到来,330亿参数AI大模型
- 如何测量温度传感器的好坏?
- ACCEL光电芯片,性能超GPU千倍,新一代计算架构将更早来临
- 如何利用示波器快速测量幅频特性?有何注意事项?
- 射频连接器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 STC15W芯片A/D、D/A转换的简单使用
- 群芯微车规级认证的光电耦合器备受电池BMS和电驱电控
- 芯朋微:服务器配套系列芯片已通过客户验证 可应用于AI
- 新能源高压连接器高压互锁(HVIL)功能详解
- FPGA和AI芯片算哪一类?芯片的不同分类方式
- MPS全系列电机驱动产品,助力新能源汽车实现更好的智能
- 基于穿隧磁阻效应(TMR)的车规级电流传感器
- 豪威发布新款 4K 分辨率图像传感器,适用于安防摄像头
- 苹果发布M3系列新款MacBook Pro/iMac:业界首批PC 3nm芯
- 硅谷:设计师利用生成式 AI 辅助芯片设计
- 电容式触摸按键屏中应用的高性能触摸芯片
- DigiKey 推出《超越医疗科技》视频系列的第一季

手机 |
相关内容
位移传感器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与应
位移传感器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与应用,工作原理,类型,结构,位移传感器,常见,效应,FDV302P位移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位移或位置的华为公开半导体芯片专利:可提高三维
华为公开半导体芯片专利:可提高三维存储器的存储密度,专利,存储密度,存储器,芯片,存储单元,调整,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新一代8通道脑电采集芯片研制成功,
新一代8通道脑电采集芯片研制成功,铠侠与西部数据已中止合并谈判,合并,芯片,脑电,新一代,通道,产品,近日,一项重要的科技突破在全球范FPGA学习笔记:逻辑单元的基本结构
FPGA学习笔记:逻辑单元的基本结构,结构,单元,逻辑运算,数字,信号,结构单元,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聊聊芯片中的负压产生机理及其应用
聊聊芯片中的负压产生机理及其应用,芯片,细胞,用于,测量,生物,结构,芯片中的负压是指在芯片内部产生的负压环境。在某些应用中,负压小到一个分子!研究人员开发一种微小
小到一个分子!研究人员开发一种微小的压电电阻器,优化,位置,结构,用于,传感器,压电效应,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微小尺寸电有史以来最快的半导体“超原子”能
有史以来最快的半导体“超原子”能将芯片速度提升千倍,芯片,提升,可靠性,运动,结构,集成度,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一项被称为穿心电容与普通电容的区别?穿心电容
穿心电容与普通电容的区别?穿心电容为何能有效地滤除高频噪声?,噪声,高频,噪声抑制,较好,心电,结构,穿心电容与普通电容的区别主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