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北理工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11-18 20:21:00

北理工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红外探测技术在军事、安防、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传统的红外探测器往往需要低温环境才能正常工作,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和成本效益。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北理工的科研团队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红外探测器主要依赖于热电效应、光电效应或者热释电效应来实现红外辐射的探测。这些方法在室温下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信号强度,因此需要将探测器冷却到低温环境下,通常是液氮温度以下。然而,低温冷却装置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在室温下工作的ULQ2003AQDRQ1中波红外探测器。

中红外波段是重要的大气窗口,相比可见光波段提供额外的热信息,在医学检测、气象遥感、航天探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波段却不能被人眼直接感知。红外光电探测器运用光电技术,突破人类视觉障碍,以被动的方式探测物体所发出的红外辐射。目前,中红外光电探测器主要基于外延生长材料,与读出电路耦合的倒装键合工艺复杂,并且其高性能需要斯特拉制冷机等设备制冷,无法满足轻量化、低成本需求。

胶体量子点作为新兴红外材料,化学热注射法大规模合成易,“墨水式”液相加工可以与读出电路直接耦合,并且其“量子限域”效应在三维尺度限制了热激发载流子的产生,有望实现非制冷、低成本、高性能的中波红外探测器。然而,目前胶体量子点并且异质结设计导致的界面传输和能带不匹配,使探测器依然必须在液氮(80K)温度下才能达到背景限,理论预测的室温运行依然遥远。

北理工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新型材料和器件结构的研究,成功地实现了在室温下工作的中波红外探测器。他们采用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新型材料作为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层,并将其集成到一种特殊的器件结构中。这种石墨烯敏感层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和较高的吸收率,在室温下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红外辐射探测。

除了新型材料的选择,研究团队还对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光学结构,可以增强红外辐射的吸收效果,并且减少了光电转换的损耗。此外,他们还改进了探测器的电极结构,提高了信号的采集效率和噪音的抑制能力。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北理工的中波红外探测器在室温下实现了较高的探测灵敏度和较低的噪音水平。

该研究成果的突破性在于,它为中波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由于在室温下工作,这种探测器可以避免低温冷却装置的使用,从而减小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并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此外,该探测器具有高灵敏度、低噪音和快速响应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实际应用场景。

北理工的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也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该研究成果在军事、安防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该研究还为其他波段的红外探测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北理工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新型材料和器件结构的优化,成功地实现了在室温下工作的中波红外探测器,并具备了高灵敏度、低噪音和快速响应的特点。这一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推动红外探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进展运行北理工辐射器件结构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