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行业

汽车智造浪潮已然袭来,小米还在等什么?

2021-03-02 09:20:00

汽车智造浪潮已然袭来,小米还在等什么?

2月19日,有内幕消息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紧接着,小米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2月21日,小米再度回应:“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但同时又说:“小米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这起罗生门事件让小米股价一路狂飙,涨幅曾一度超过10%,达到32.7港元,市值重回8000亿港元大关。即使在小米以模棱两可的公关话术否认造车后,股价有所回落,但单日涨幅仍然达到了6.42%,资本市场对小米造车故事的浓厚兴趣可窥一斑。

小米造车胜算几何?

虽然“人不在江湖”,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是有实力跨入汽车智造领域的。首先从生态层面来看,小米已经建立起以手机、智能硬件和 IoT 平台为核心的完整生态链,在品牌声誉、营销渠道等方面拥有深厚积累。智能化的汽车可以被看作大号的智能硬件,同时也是5G全场景智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链的加持作用下,小米进入智能车领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资深行业专家孟永辉认为,小米战略布局是围绕着物联网这个核心来构建的。所谓的“物联网”,就是通过“物”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全部串联起来。造车既是对小米生态的拓展与补充,也是对其“5G+AIoT”战略的一次很好的诠释。

从资本层面来看,根据小米财报,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资金储备为559亿元。2020年底,小米又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筹集了近40亿美元资金。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小米资金充足,“随着汽车的科技属性越来越强,未来科技公司在汽车行业的涉足会越来越深”。中信证券分析师则指出,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估值跟着受限,必然要寻找在智能领域全新的增长点。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形来看,新能源智能汽车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小米“万物互联”的理念。

从技术层面来看,小米在汽车智造领域的基因和能力并存。小米主营的手机、智能硬件业务在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等方面表现不俗,拥有先天基因。另外,公开数据显示,小米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与电数字数据处理等领域。业内人士还指出,车载AI标配是高通820芯片,与高通合作密切的小米在调校和磨合方面比别人更具优势。且高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时间长达18年,主要涉及车联网、智能座舱数字平台、ADAS和自动驾驶、云设备管理。小米若下场造车,高通可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小米还在等什么?

既然汽车智造浪潮已然袭来,那么小米还在等什么?业内人士认为,对切入路径的选择让小米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来说,从零开始进行整车制造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是难度太大。在2020 年 9 月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要求整车企业仍需具备汽车生产能力,小米在此方面尚未布局。如果采用资本收购的方式来获取汽车生产能力,从调研、收购到融合,再到正式投产、量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

相较之下,采用“代工模式”选择一家整车企业合作,快速实现产品量产与投放,似乎是一条捷径。然而,代工并不是简单寻找一家传统车企那么简单。既要考虑与其他友商的差异化问题,又要考虑与传统整车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业内人士表示,代工车企除了利润方面的考虑外,还得衡量代工对于自身品牌的影响与核心技术的掌控权,而跨界企业往往并不希望和传统车企分享自己的核心技术。另外,数据也是双方合作敏感点。一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人员表示,车企核心优势在于长期以来通过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积累起来的数据资源池,自然不愿拱手相让。而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数据同样是燃料,是其提供智能网联服务乃至自动驾驶涉及绕不开的前提。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竞合关系,双方合作很难持久。

除此之外,像华为一样,只为汽车厂商提供硬件或软件服务,而不是亲自下场造车也是一条出路。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较低,也能充分发挥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但业内人士指出,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很高,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独立开发的软件程序,是各家差异化竞争的焦点之一。小米的汽车相关技术专利主要还是集中在5G和物网联应用方面,涉及“新四化”的核心技术较少,且尚未推出获得市场认可的成熟软件产品。因此,小米想做汽车软件供应商需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同时,造车成本问题也是小米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智能汽车赛道资金投入成本大、盈利周期长,对资金链稳定性要求极高。如果说手机的投入是以十亿元为单位计,那汽车则是以百亿元为单位来计算。业内专家指出,从概念提出、技术研发到生产交付,实现规模化,再到实现盈利,漫长的周期中伴随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参考特斯拉,成立15年后才首次实现盈利,这些年烧掉的钱超过50亿美元;蔚来4年间烧掉约220亿元。尽管小米现阶段并不缺钱,但一旦涉足造车,将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在拥挤的智车赛道中,造什么车是破局的关键。有观点认为,小米选择切入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可能性不大,高性价比或许是其破局汽车市场的关键。“为发烧友而生”的小米极擅长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打造高性价比产品,从而占领市场。这一模式已经在手机、电视、空调、冰箱以及手环等领域得到了验证。但也有专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高性价比背后是对供应链和渠道的极致把控。相较于手机,汽车产业链更为复杂冗长,且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极高,“小米模式”能否成功复制还是一个未知数。还有观点认为,小米正在积极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如何平衡品牌与性价比的关系需要更多的思考。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数据报告,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仅为45%,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将达到75%。另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蓝海,想分一杯羹的企业不在少数。

除了传统车企之外,前有蔚来、理想和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后有百度、阿里、苹果、华为等互联网公司实力角逐,小米若下场造车必将面临重重挑战。值得关注的是,相关信息显示,阿里联合上汽集团和浦东新区打造的智己汽车首款车型将于今年4月展开预约,年底发售。而华为与北汽合作的智能汽车据传也将在今年4月亮相交付。可以预见,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在智车江湖中掀起。
责任编辑:tzh

芯片造浪业界行业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